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学期伊始,沈抚育才实验学校初中部就率先尝试将AI工具引入课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辅助下的小组合作教学研讨课”。3月25日、26日研讨课正式拉开帷幕,刘欣、魏爽、陈楠和张婉婷四位老师呈现了她们精心设计的探究式课程。学校教学督导部的领导专家、初中部领导与教师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给予上课教师鼓励和指导。
课堂上,学生通过智能分析平台获取学习反馈,教师则借助AI数据支持调整教学策略,传统的小组讨论因技术的加持而焕发新活力。这场实验性课程不仅引发了师生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思考,更成为学校探索智慧教学的重要一步。
刘欣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在AI技术的辅助下,共同探索了《陋室铭》的深层内涵。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不仅辨析了“陋”与“不陋”,更在AI生成的陋室图像中,直观感受到了刘禹锡的高洁情操。刘老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通过互助讨论,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这一过程中,AI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魏爽老师的数学课则聚焦于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和性质。她巧妙地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们在探究中理解数学概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结论。此外,魏老师还利用AI技术生成思维导图,与学生预习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框架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AI技术成为了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陈楠老师的地理课上,学生们在AI技术的助力下,跨越了传统章节的壁垒,以五个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为载体,构建大单元整合教学模式。通过三段式探究学习链,深化学生对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交互作用影响农业的认知,更在AI智能平台的辅助下,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这一过程中,AI技术不仅拓展了教学资源,更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与创新迁移能力。
张婉婷老师的地理公开课,则以亚洲冬季运动会为情境,巧妙设计了问题链,引导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落实亚洲的地理基本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张老师还借助AI智能人——吉祥物滨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平时所学,合作探究地理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中,AI技术不仅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更促进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养成。
评课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同组老师们纷纷表示,四位老师的公开课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AI技术与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巨大潜力。他们特别提到,四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景敏总督学则从宏观的角度对公开课活动进行了评价。他认为,初中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与实践值得肯定和推广。他特别提到,AI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希望老师们能够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初中部纪萍副校长在评课环节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师们的公开课都充分展现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她还鼓励老师们继续探索AI技术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融合应用,为教育教学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初中部杨莉主任对教师们的有益尝试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课程进行了细致点评。她鼓励青年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领会AI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径,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此次公开课活动后,有学生感慨“AI让讨论更高效”,也有教师坦言“技术挑战了传统的教学角色”。初中部佟建华校长在指导青年教师时表示:“AI不是替代者,而是教育的赋能者。我们将持续探索人机协同的最优路径。”这场研讨课或许只是教育变革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但它无疑为“未来课堂应该如何构建”这一问题,留下了深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