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研教改
【初中·科学】在生活中看得到科学,在科学中看得到生活——初中部全学科开展科学教育
发布时间:2024-03-06
浏览量:562
沈抚育才实验学校初中部认真研读新课改要求,面对科学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在生活中看得到科学,在科学中看得到生活”为目标,提出全学科设想,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教学明确提出落实的要求,立足学校课程与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科学知识自主探索的欲望,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力求将科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此外,初中部还广泛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与具有科学教育功能的机构建立常态合作,深入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一、开设以科学为主体的项目化学习选修课和社团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动手中体悟,学校开设了多门科学类选修课,如神奇的中医药、探索大自然、物理实验、有趣的地理现象、木工与手工制作、走进生物世界、MG动画、几何画板、智能机器人等课程。同时还根据不同的年级精准的进行设计,初一通过《太阳系模型》课程对天体物理学有初步认知,通过《宇宙时间之旅》对整个宇宙的形成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太阳能动力模型课》提升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初二《通过项目式学习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婴儿推车》,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充分放开手脑,提升创造设计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选修课《地理小视频拍摄》课程中,带领学生完成了“日晷延时拍摄”、“二分二至日日影拍摄”、“校园太阳视运动轨迹延时拍摄”、“月相拍摄”等短视频制作。通过选修课学生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在第63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气象科学科普工作室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举办“气象小使者”短视频展评活动,2005班孙严雯楚同学的作品《从军事机密到电视节目》光荣入选,现于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科普工作室官方账号进行展播。此外其他同学也分获不同奖项。本次活动孙严雯楚是东北地区中小学唯一入选的选手,体现了我校初中部素质教育下全面育人的丰硕成果。
二、开展持续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
学校立足校内资源,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举办数理活动月和科技节活动,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科普展板、拓宽科普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同发展;适当引入校外优质资源,邀请东北大学教授给学生做科技报告《认识元宇宙》,去沈阳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学院参观学习,让学生浸润在科技创新的氛围中;注重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开设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跨学科融合的科创课程、机器人创新设计、动画制作、金工与木工、影视摄像与剪辑、编程等多门选修课,激发学生走近科学和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三、发挥科技创新工作室引领作用
2022年9月,沈抚育才实验学校初中部科技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主管校长佟建华。自成立以来,科技创新工作室以科学创新、项目式学习、STEAM、劳动技术、机械技术、机器人等课程为依托,以课外知识的学习和活动为载体,丰富初中生课外生活,培养个人兴趣,与科技前沿接轨。坚持科技教育从好奇心开始,坚持知识学习从实践中来,坚持科技教育的本质就是在教会孩子学会如何思考。每个学期落实开展超过60节以上的初一初二科技、科创选修课程。并且每周五额外组织对机器人挑战赛的学员进行培训,以备战每年的省市国家级别的机器人挑战赛事。

四、引进大学资源,以竞赛助力科技创新
2023年9月,我校组建创新科技大赛专业参赛队伍,聘请沈阳工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赵元教授为客座教授,定期对科技创新工作室及参赛队做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并与工学院建立长期伙伴联系,定期组织科技科创班学生和创新科技大赛参赛队员进行观摩与实践学习。
科创工作室带领师生从2022年开始逐步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创比赛,2022年6月,参加第八届科普创新大赛,获一等奖4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2022年11月,参加2022世界机器人大赛辽宁线上赛,获得一等奖5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其中赵千睿等五名同学参加2022世界机器人大赛国家赛;在2023年第38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初中部共派出11支学生,5支教师队伍参赛,获学生项目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2名,教师1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名;共四支队伍推荐入围省赛。在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辽宁赛区比赛中,共有4支队伍共8人获得省赛一等奖,2支队伍共4人获得省赛二等奖 1支队伍共2人获得省赛三等奖,获奖数量、获奖人数、一等奖数量、一等奖获奖人数均全省第一。2023年8月,首届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简称“AILD大赛”)在沈阳举行。来自初中部的13支队伍参加了大赛当中的“绿水青山(无碳小车)”和“负重致远(创意结构)”分赛题,两个赛题共有来自全国的近700支队伍参与竞争。“绿水青山(无碳小车)”赛题中,我校的志和队和追光队荣获一等奖,创优队等四支队伍获得二等奖,绿碳队等五支队伍获得三等奖。“负重致远(创意结构)”赛题中,我校的铁山角队荣获一等奖。2023年,我校被评为辽宁省科技创新学校。各级各类的青年科普创新实验、作品大赛也促进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极大激发了初中部同学们科技探索的兴趣,点燃了同学们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
五、立足“科技+人文”,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与研究
初中部以学校课程为实践主体,校外教育资源为补充,在科研课题的辅助推动下,构建初中学段项目化学习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实践、应用的推进机制。学部构建跨学科课程,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依据项目式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在“强基班”打造领袖素质培养课程。跨学科的领袖课程从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历史、时政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在对语言、文法的精准理解与运用中,为学生展现众多先进历史人物和现实模范的领袖素质,涵育学生的品格。学部还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不断提升中的教育科研水平。教学及科研部门举办多元培训,详细讲解如何高质量实施项目化学习,设计驱动性问题的评价标准细则、生成过程、评价方式等。
从2020年至今,教师们从个人实践为主逐步走向了在集体的支撑下收获个人成长的过程。项目式学习工作室的多位老师在市级的比赛中获奖,孙媛媛老师的《项目式学习案例——水的净化》在2022年沈阳市项目式学习设计比赛中获得特等奖;蔡红叶老师的跨学科项目《立足农耕课程》2023年3月获得辽宁省第3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师方案类一等奖。
六、开设小初衔接科学课程
我校为小初高一体式管理的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全学段教学优势,使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形成无缝衔接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初中部打造了小初衔接精品科学课程。课程以“可持续发展”为研发方向,以“专题化”、“模块化”、“衔接化”为呈现方式,课程安排有密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度,强调知行合一。补充信息、通用技术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相通,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竞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全面协调的发展。
在学部校长带领下,初中部六大学科的34位教师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备课,一课多磨,精益求精,力求最佳的课堂呈现。“小初”衔接课程分为六年级上、下两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安排15周教学周,每周科学课一节,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这几个方面感受科学的魅力,透过现象,了解内涵,观看神奇的实验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方法。这种育人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助力他们不断探索大自然真与美、探索科学的无穷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