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高层次、多样态的高中部学农实践活动
拔草翻地、玩木工、做豆腐、包饺子、学扎染,急救知识普及、田间趣味运动会、专家知识讲座、节气诗歌盛宴……沈抚育才实验学校高中部学农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高层次、多样态、结构化的新场景。
为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2024年7月17日至19日,高一年级学生在学校生态科普基地和试验田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7月17日上午,学农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在报告厅如期举行,高一年级主任王琰从国家教育方针、农业发展意义和学校德育工作几个角度为同学们梳理了“学农社会实践”的价值。王琰主任告诉大家,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注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的锤炼,培养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习得田间事,方觉粟米辛。高一学子穿梭田间地头,躬耕农事,有劳动的忙碌和新奇,更有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体会。
挽起袖子,戴上手套;精准测量,精心设计;钻头转动,木屑飞舞……看似粗糙的木头制品,是一个个步骤环环相扣的结果。这便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分工配合的团队精神的完美诠释。
开始制作前,同学们认真听取了做豆腐的整个工序,磨浆-过滤-豆浆煮沸-点兑-成型,了解后都信心满满。时间到,同学们都揭开盖子,亮出了制作成功的豆腐,此时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小心翼翼地称量着各种原料,认真地搅拌着混合液,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制作过程中,不断向老师提问,探讨着各种科学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扎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质朴而有个性的形象与设计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创造智慧。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亲自体验扎染的制作过程。
美食制作环节,师生一起包饺子,擀皮、包馅儿,一气呵成,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一起分享劳动成果是同学们高中生活的美好记忆。
为了增加活动趣味性,在学农活动中专门设立了田间趣味运动会,火线送粮、螃蟹夹球、同心鼓等项目让孩子们兴致高昂。趣味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
除了劳作,学习理论科学知识也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学部特别邀请东北大学贾子熙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彦青学者为同学们做专题讲座,专家学者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同学们感受了学者风范与科学魅力。同时,语文学科的白玉洁老师结合二十四节气,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诗歌盛宴。
为了让学生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懂得如何救助他人,本次学农活动特别邀请了抚顺市红十字会的医护人员,为学生们进行了心肺复苏(CPR+AED)的培训,同学们认真地跟着医护人员进行了实操演练。在培训后将为参加课程的学生与老师们发放急救员证书。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本次学农实践活动高中部的学子们体会到了农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体会到了父母平时的辛苦与疲意。更在艰苦中体味着欢愉,在付出中体验着收获,感悟到感恩与珍惜,懂得了团结与拼搏,学会了欣赏与友爱。学农时光将会成为高中部学子们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相信学子们会带着学农中焕发出的激情与活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劳动之手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