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承袭传统农耕 稻香梦园圆梦 ——沈抚育才实验学校科普教育基地课程新体验
11月21日下午,沈抚育才实验学校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又迎来了一批兴高采烈的小“农民”,他们将在这里实现一个期待了大半年的“梦想”:将自己亲手种下的水稻变成大米。
孩子们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拳脚,把各种方法都搬出来逐一实践。一开始,许多同学不会操作,干了半天也没摘出来几粒稻谷,急得不行,在科普教育基地主任刘帅老师的示范和点拨下,孩子们利用工具,分工合作,现场变成了席地而坐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不一会就搓满了一小盆。等到刘老师将大家的劳动成果倒入脱壳机,一颗颗米粒就从机器的另一端喷涌而出。
“同学们仔细观察呦,和我们常吃的大米是不是有点不一样?”
“好像不那么光滑……”“颜色不一样啊……”“老师,这个大米有点丑啊”
“是的,这是糙米,碾米机通过摩擦、震动将稻谷的外衣一层层脱掉,你别看它丑,它的营养要比大米高很多呢。糙米还需要经过多次打磨、抛光等工序才能变成我们家里常吃的大米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科普教育基地,孩子们以“水稻”为主题,开展跨学科的课程体验,从翻土播种到日复一日的照料,再到满载果实的收获和推出精美的产品,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旅程。在承袭传统农耕的基础上学习多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探究,通过体验劳作辛苦培育劳动精神,通过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家精神。孩子们不单单学会了热爱生活、尊重劳动、珍惜粮食,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科学、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致敬袁隆平院士,孩子们还给他们的稻田地取名“稻香梦园”,这个名字充满了对农业科技的敬意,也寄托了孩子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5年1班昝义格同学已经选修了两年的科普基地课,他说:“我特别喜欢科普基地课程,春天插秧的时候其实挺辛苦的,又晒又脏,可是到了秋天看到了满地金黄色的稻谷,别提有多开心啦!”6年8班杨宇琦同学说:“在科普基地能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我们把种的黄豆磨成了豆浆,还做出了豆腐,我学会了搓苞米,用亲手种的大白菜腌成酸菜,我现在都知道酸菜是怎么做出来的了,听说下节课能尝到今天我们磨出来的大米,好想快点到下周啊。”
(秋季收割——收获美好)
学校科普教育基地深入研究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基地的场所功能和优势,开发了自然生态教育课程、四季农耕课程、野外生存课程、中草药文化课程和以“五育融合”为切入点的劳动教育课程等,将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在小初高三个学部共同开展活动,实现了育人的层次化、系统化、协同化,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作出有效尝试,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基地积极践行学校“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