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在沈抚育才实验学校生态科普基地的现代化实验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高中生物实验课《血型测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诸位教育专家的目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31协同组2024年年会正在这里召开。与此同时,学校小学部、初中部都在进行科学教育公开课,这是学校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课程的一次展示。
高中生物实验课现场鉴定血型
“老师!今天能检验出我的血型吗?”“今天检验老师的血型,同学们可以到医院正规采血,不要随便在家里扎手指头哦!”外教Richardt幽默的回答,让学生们哈哈大笑。
实验室内,国际高中部同学们专注地操作着各种精密仪器。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分组进行实验,一步步进行血样采集、血型鉴定和结果分析,每一步都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团队合作和科学思维。与传统的生物实验不同,这次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深入理解血型的科学原理。
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次实验课让他们对生物学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都成为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实验课,他们对未来的科学探索充满了期待。
在初中部科技成果展区,在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中获奖的学生正在调试机器人。公开课教室更加热闹,纪璐老师正在播放三天前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视频,生动开启了这堂《“轨迹”多端》的数学课。纪老师从同学们熟悉的情景——体育测试投掷实心球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geogebra软件拟合轨迹建立函数,用学科语言描述实心球轨迹,求出落地距离,并拓展体育、物理学科知识,探究将实心球投掷得更远的技巧和方法。
这堂课充分贯彻“科学+”课程理念,以数学学科为主体,整合体育、地理、物理等学科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构建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相融合的智慧课堂。在课堂上,同学们在充分感受数学与运动科学融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的同时,更体验到了鹰眼系统、弹道导弹系统、盘古AI气象模型等尖端科技应用背后数学“轨迹”的身影,打通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彰显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多功能桥梁设计,服装设计、储物收纳柜、带电梯升降的功能性桥梁、公路铁路双轨道多功能桥梁、家居迷你小屋……来宾们路过小学部一楼科技长廊就慢下了脚步,他们一边参观四到六年级学生们的项目化学习作品展示,一边不断向学生们发问。这些作品材质多样,创意十足,这些成果就是学生们勇于钻研、积极探索的最好证明。隔壁体育馆内,无人机社团正在开展活动,学生们熟练地按着按钮,小巧的无人机灵活地躲避障碍、穿越圆门,仿佛电影里星舰战斗的缩影。
王晓庆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斜坡的启示》一课,通过引导学生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来验证斜面能够省力的原理,并借助实验深入探究斜坡角度与省力效果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学生们动手搭建不同角度的斜面,用滑轮和重物进行实验并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王老师还注重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同学们介绍螺丝钉、盘山公路等斜坡的变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堂课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次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31协同组2024年年会为期三天,参会来宾来自全国各地,在科学教育方面都拥有成功探索经验。来宾们表示,沈抚育才实验学校的科学教育资源丰厚、课程理念先进、课程设置多元、科学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得到较大提升,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沈抚育才实验学校将继续深耕科学教育,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方式。愿每一位学生在科学创新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成就自己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