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紫外辐射、过渡区和冕洞什么样吗?请看今年3月25日刚刚拍摄的图片。”3月31日上午,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教授莅临沈抚育才实验学校,在国际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一场生动而有学术深度的知识盛宴。
汪景琇,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深讲席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长期从事太阳物理学研究,在太阳活动区向量磁场结构和演化、太阳小尺度磁场内秉性质和太阳活动机理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获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
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汪院士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向师生们展示太阳物理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他表示,太阳活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太阳就是研究人类的家园。
汪院士告诉同学们,太阳研究作为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在中国焕发着勃勃生机。2021 年10 月发射的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试验卫星——“羲和”号,开启了中国逐日的新时代,这一空间探测器让我们得以详细研究太阳的自转和太阳爆发源区的动力学。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实现了中国综合性太阳空间探测零的突破。这让在座的同学们感到振奋,投身科技兴国事业的理想油然而生。
自由提问时间,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围绕“太阳黑子”“类似太阳的恒星”等话题争相提问。汪院士表示,目前人类对太阳物理的研究中,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同学们长大以后去探索追求。他鼓励学生们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和人类进步,努力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围绕着汪院士不肯离去,排队等候签名。初中部2504那诗雨同学说,自己一直以来喜欢物理,几年来反复读过霍金《时间简史》等科普书籍,今天听到汪院士讲座感觉收获很大。“尤其是听到科学家们在银河系之外的探索和发现,让我觉得很‘酷’,我以后也想成为一名天文学家!”